43岁的可立文沉醉于航空模型30年,很多人认为他不务正业,但他却硬是顶住众人的偏见“玩”出了成绩。在刚刚落幕的“中国体育彩票杯”山东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航空模型比赛中,他荣获“遥控直升机任务”二等奖、“遥控直升机花式”三等奖;17岁的女儿可雪璇荣获“自旋转翼模型火箭S9A”三等奖。
小时候,可立文几乎没什么玩具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哥哥给他削了个“竹蜻蜓”,轻易地就把它给放飞了。从此,在他眼里“飞行”便同“快乐”画上了等号,他开始羡慕空军,崇拜飞行员。
可立文也经常自己动手做模型,但很少有能飞起来的。13岁那年,他得知原市体育运动学校设立了航模班,特别想去当一名学生,但该班只招收体校的学生,不面向社会招生。没办法,可立文只要有时间就趴到航模班的窗口“偷学”。
趴在窗台上的次数多了,可立文被授课老师发现了。老师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求知的渴望,就给了他一张图纸,让他回家照着做。没想到,他做的模型得到老师的认可,他也被允许入校学习。加入航模班,他才渐渐地明白:原来航模中也蕴含着很大的奥妙。航模并不是个头越大才飞得越高,也不是飞得越高就越好。那时候,除了电力辅助设施外,航模的所有部件都要亲手制作。可立文如饥似渴地投入到航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海洋中。
1985年,17岁的可立文考入原山东省航空运动学校。在那里,他不但学习各种相关知识,而且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。1987年,他有幸被选中参加第六届全国运动会,那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,虽然没进入决赛,但让他快速成长。奥萨苏纳
大学毕业后,可立文虽然在菏泽一家企业工作,但却仍然保持着对航模的热忱,经常苦心钻研,动手制作和维修,抽空就去“飞”。他的做工和维修水平在圈内颇有名气,慕名找他制作和维修的人络绎不绝。
“飞机”的飞行速度快,桨叶的转动速度甚至可以达到3000转/分钟。有一次,桨叶一不小心打到可立文的手,他的两个手指立即皮开肉绽,经过半个月的疗养,指尖仍然麻木。手指一恢复知觉,可立文就忘记了疼痛,又放飞“飞机”。
模型飞机和玩具飞机不同,它不仅制作精度高,而且技术要求高,很容易失控或出现故障。可立文有次在自家院里试飞,没想到飞机桨忽然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从两侧飞出,其中一个从他的两腿之间、擦着小腿飞过,他被吓得脑子一片空白,几分钟后才回过神来。
“飞机一飞起来,我就有一股莫名的轻松,生活中的疲惫和不快完全忘记了。”可立文说,一天不去“飞”心里就痒痒;如果遇到下雨天,他就在自己的屋子里“飞”。
可立文对航模的痴迷简直有点儿“魔道”。一架模型飞机少则两千,多则上万,但他不惜成本,只要有喜欢的新式机,就想方设法弄到手。2006年,可立文在北京航展上看到一款新式飞机模型F3D直升机,因为手头缺钱,当场没买成;可他很快辗转托人从南京把F3D直升机带了回来。
可立文的家位于菏泽市康庄路西段,走进他的家,记者被陈列其间的或大或小、造型各异的航模所震撼。
可立文满脸自豪地一一介绍:“这是F3A特技机,这是F3D板身机,这是最早的一种耗油的飞机……”他特意拿出一架火箭模型,木质的机身,简单的外表……可立文说那是他严格按照比赛要求亲手制作的,在参加比赛的30多架火箭中,这是惟一一架自制“火箭”。“别看它简单,它的表现却堪称完美……”可立文自豪地说,他女儿可雪璇就是用这架“火箭”荣获三等奖的。
为了更好地开展航模运动,三年前,可立文和身边热爱航模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航模俱乐部。许多航模爱好者受他的影响,也渐渐走向了规范化放飞。他的“模友”周鲁说:“原来总认为只要飞起来就是成功,认识可老师后,我才发现放飞航模有这么多门道!”
可立文认为玩航模不仅是一种兴趣,而且有益身心。小朋友玩航模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和眼手协调能力,而且有助于他们将所学的物理、几何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。所以,他让女儿可雪璇从5年级开始就跟着他研究航模。正在读高中的可雪璇不但熟练掌握放飞知识,而且会制作简单的航模。
更多精彩尽在这里,详情点击:http://blueridgemtnhomes.com/,奥萨苏纳